
公元前202年冬日查询配资平台,苍茫的乌江边,随着手中宝剑在颈上划过,力能扛鼎、气压万夫的一代枭雄项羽就此陨落,谁能想到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竟然以这种方式为他的历史划上了句号,而这一切要从一个田间老农的随手一指说起。

英雄末路:从“霸王别姬”到“阴陵迷道”
垓下,当四面楚歌响起,楚军军心动摇,项羽的爱妃为了不拖累他,毅然挥剑自刎,这就是千古悲歌“霸王别姬”,但这也仅仅只是项羽悲剧的开始。
面对数倍于己的汉军,再看看兵困马乏,粮草不继的楚军,如果再坚守下去,无疑是等死,项羽做了一个壮士断腕的决定,抛弃了仅存的三万部众,亲率八百骑兵趁夜突围,意图以轻装上阵,来博取一线生机。
天刚微亮,主帅遁逃的消息传遍整个楚营,可想当时的楚军将士是何等的绝望,营中的混乱让汉军察觉项羽已不在营中,灌婴率五千精锐立刻进行追击。

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军,项羽的八百骑兵层层突围之后,仅剩下一百余人,勉强渡过淮河到达阴陵之后,一条分岔路出现在了他的面前,这条路仿佛就是他人生的分岔路,一边生,一边死,这个纵横疆场的军事天才在这一刻迷惑了,到底该如何选择,他急需一个向导。
项羽人生路上的上一个“向导”是范增,但是他没有听从他的指引,选择放走了刘邦,此时此刻他已来不及后悔,他四下张望,想要找到那个可以指引他逃出生天的人。
就在这时,一个老农出现在了历史的聚光灯下,仅仅一瞬,却光芒刺眼。
无名者的欺骗:命运开的玩笑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寥寥数字,把当时的情景写得跃然纸上,一个“绐”字,意为欺骗、哄骗。这个种田的老农明知左边是绝路,是泥泞难行的大沼泽,却毫不犹豫的指给了项羽,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史书上没有给我们答案,这也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让我们回到当时的情景,如果你就是那个种田归来的老农,突然前方冲出一群浑身血污,面相凶神恶煞的败军之将,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面对那种刚经历生死决战的将士身上的杀气,想必会让大多数人感到恐惧。

而此时的项羽求生心切,再加上刚刚经历的恶战,心情自然焦躁不堪,更不可能和颜悦色的面对一个老农,势必是大声问道:“老农,哪边路可去往楚地?”
经历连年战争的老农或许自己的儿孙已然在战争中丧命,自己也厌倦了这些人造成的乱世,他只想让眼前犹如天魔一般的将士尽快消失,便随手一指,将西楚霸王指向了绝境。
项羽没有听“向导”范增的话,让自己陷入险境,如今听了“向导”田父的话,却又让自己陷入了绝境。
无论动机如何,田父的这一指如同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项羽的部队不出所料地陷入了沼泽之中,丧失了宝贵的逃生时间,当他们艰难的挣扎而出时,汉军的追兵已至。
历史的叹息:西楚霸王的悲歌
这个致命的延误,让他再次陷入了汉军的重重包围,一番冲杀之后,身边仅剩二十余人,回望当年,满怀豪情带领八千江东子弟出征,如今将无一归还,巨大的愧疚和幻灭感淹没了他。
他本有机会登上乌江亭长的船返回江东,但那段在沼泽中的挣扎与绝望,彻底击垮了他的心气。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阴陵老农的错误一指,将项羽最后的求生之心给灭绝了,试想,如果老农指了一条正确的道路,那么项羽将带领残部顺利渡江,楚汉相争的局面将继续上演,甚至出现彻底改写,大汉王朝的四百年基业或许将不复存在,中国也许会迎来一个“西楚王朝”。

唐朝诗人杜牧就曾试想过这个局面,并写下了“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诗句。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项羽最终舍生赴死,挥剑自刎,将一生名望化为尘土,楚汉争霸至此结束。而那个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老农,像极了蝴蝶效应中扇动翅膀的蝴蝶,在引起风暴之后隐没于历史的尘烟之中。

每当我们去读历史,会发现历史并非只会被帝王将相的雄才大略所推动,很多决定性的瞬间都是由最不起眼的普通人造成的,他们就像是那个能够帮助阿基米德撬动地球的支点一样,蕴含着无限的力量。
无论是王侯还是草民,都是涓涓细流,共同汇成了历史的洪流。当我们感慨西楚霸王的悲歌之时,也不该忘记那个无名田父,这告诉我们:不要轻视自己,小人物也会影响历史进程。
华瑞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