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接前文)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解释:
子路、冉有和公西华走出去了,曾晳留在了最后。曾晳问:“老师觉得他们三人所说的志向怎样啊?”孔子说:“也都是各自聊聊各自的志向罢了。”曾晳继续问:“老师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应该要用礼,而他说的话太不谦逊了,所以我故意用微笑提醒他。”曾晳又问:“冉求说的是治理国家的事情吗?”孔子说:“怎么能说方圆六七十里地、或者五六十里地的国家就不能算是国家了呢?”曾晳还问:“公西赤说的是治理国家的事情吗?”孔子说:“宗庙祭祀,以及诸侯国之间的盟会不是国家治理之事又是什么呢?公西赤只能做小事的话,那么谁又能做大事呢?”
展开剩余68%感想:
1. 曾晳后
子路、冉有和公西华三人已经离开了,而曾晳还没有走。他故意留在了最后,目的是还想打探孔子对其他三位同学志向的看法。
奇怪的是,只有曾晳得到了孔子的表扬,应该很满意才是,为什么还要想知道孔子对另外三位志向的看法呢?
有人说,曾晳好学,希望能够通过孔子对三位同学志向的点评,求得甚解。
但也有人说,曾晳得意之下,起了比较心。想要用老师的点评,以资炫耀。
后来,孟子对曾晳有过点评,说曾晳是“狂者”,即“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全面考察的话,就可以发现,他的行为远远不能覆盖他的言语。也就是说,曾晳做不到“言行一致”。
曾晳的确比不上儿子曾参的成就,也可以间接证明了孟子的看法。
2. 孔子应
孔子诲人不倦,也并没有因曾晳起了比较心而直接批评他。而是耐心地一边回应曾晳的提问一边暗示,不要把老师的表扬太当回事,其实,子路、冉有、公西华也都很优秀的。
孔子对子路微笑,不是不满意子路的志向,而是在提醒子路,治国还要讲究用礼。
孔子反问,方圆六七十、五六十里地的小国家,难道不是国家吗?肯定了冉有的谦虚。
孔子反问,祭祀、盟会时担任司仪难道不是国之大事?孔子还特别强调,如果公西华只能做小事,那谁还能来做大事呢?肯定了公西华的谦虚与才华。
孔子暗示曾晳的是,老师没有表扬,并不等于其他三位同学不优秀。徒生比较心、炫耀感要不得。
3. 说与做
孔子重视学生立志。但立志是一方面,实践志向更是要紧。
新时代教育,师者也要重视学生立志,而且还要鼓励学生身体力行,做到言行一致。
即,所谓立志,既要能说,还要能做,表达与实践应该是高度统一的。
第一,强调言行一致考验的是立志的真诚之心。教师要告诉学生,真正的立志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宣言,更是内心深处的决心和信念。只有言行一致,才能证明自己的立志是真诚的,是值得被尊重和追求的。
第二,指出言行一致观察的是能否向榜样看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成功人士或历史上的伟人,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他们做到了言行一致,将立志付诸实践。学生应该向这些榜样看齐,努力将自己的立志转化为实际行动。
第三,说明言行一致比较的是自己的发展上进。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通过言行一致地实践自己的志向,可以不断促进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只有自己和自己比较,自己和自己较劲股票配资指数指南,才能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发布于:上海市华瑞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